河蟹如何越冬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要注水2-3次
池塘环境:面积1-5亩,排水方便,相关措施配制齐全。需过滤水,水深以在1.5-1.6m为宜,并在放入河蟹的前5天,消毒池塘里的水体。
放养密度:每亩可投放500-800斤的性成熟河蟹。
越冬期管理:当水面封冰后,需定期监测越冬池的水深度,并主要检查水的透明度、氨氮含量、PH值、池底溶解氧等相关信息,合理控制水质理化与生物指标,确保河蟹能够顺利越冬。
一、河蟹如何越冬
1、水温在8℃以下的时候,河蟹就会蛰伏在池底或者池梗处,减少摄食。在5℃以下的时候,它就会利用腮部进行溶氧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和简单的基础代谢,进入冬眠。当水温上升到8℃以上的时候,河蟹就会逐渐活跃,进行摄食。因为冬季比较漫长,能量消耗较大,而且河蟹的体质比较差,在天气寒冷干旱和水中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容易死亡。
2、冬季的时候天气干旱,而且处于枯水期,水源不足。结冰之后,没有结冰的水位会根据土质而渗透流失变动,加上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冰的厚度,导致水位下降。为了确保一定的水位,越冬期时期在条件允许的水域中,应该要注水2-3次。
3、水体的表面封冰之后,水体的温度非常低,如果受到天气和阳光的影响,将会出现垂直分层的现象,深层的水温保持在4℃左右,如采取了循环增加氧气的措施的话,底层的水温可以低至0.2℃。结冰后的水面,将会隔绝没有结冰的水层与大气层的气体交换,因此冰封时期和明水时期水中的气体组成部分有很大的区别。
4、封冰时期水中与河蟹生活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碳、硫化氢以及溶解氧的这几种气体,在水中的含量比例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,在冰封期间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逐渐累积增加,氧气也会减少或者增多,因为水中的水溶解碳酸的增加,会导致水的PH值也会降低,由弱碱性降低为中性或者弱酸性。
5、不同的水体中气体的含量状况是不一样的。水体较深、淤泥和有机物少的水中气体状况会比较好,越冬的效果就会更好。水体较浅、淤泥和有机物多的水体气体情况就会较差,越冬的效果就会更差。越冬期水域的底质会对水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,尤其是结冰之后,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更加明显。
6、对水质的影响主要体如今PH值和水中的气体情况上。底质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需要消耗氧气,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硫化氢,改变了水中的气体组成,也降低了PH值。
水底的二氧化碳和淤泥的多少成正比增长,淤泥越多,二氧化碳就越多,水体的PH值下降的越快,河蟹越冬就更加危险,因此降低池底的淤泥化程度才可以为河蟹创造出安全的越冬池。黄河以北的地区因为冬季比较寒冷,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比较明显。
7、冰封时期,水中除了少部分的鱼类和河蟹之外,还有少许的水生昆虫。水中的芦苇或者蒲棒等挺水性植物大部分都已经枯死,浮游动物中只有桡足类比较常见到,而其他种类非常少或者没有了,浮游植物比如蓝藻等喜欢在温暖环境中生长的植物也都死亡了,只有一些适应低温的种类暂且存在。
二、室外越冬土池的准备工作
目前非常多地区普遍采用的越冬方法是室外越冬池。室外土池的存储量大,成本低而且见效很快。而且必须在10月份中旬提前做好以下越冬池的处理工作:
1、越冬池的池塘面积应该以1-5亩最为合适,过大则不利于起捕;而且要离水源和电源较近,进排水需要方便,堤坝结实没有漏洞,池坝清洁没有杂草,池底有5-10厘米的淤泥,如果池底底部太硬则会容易引起河蟹出现掉爪的情况,从而降低越冬成活率,成蟹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。
2、池塘里要安装好防逃墙,防逃墙主要是用竹竿为骨,细聚乙烯绳进行缠绕,然后将防老化蟹模用订书钉钉上,将防逃墙底部埋入地下并踩实。因山地平原等地域不同,竹竿间距为0.7--1.0m不等。围好的防逃墙上的蟹膜没有漏洞,而且高度大概为0.5m右。
3、越冬池的电力设备配套要齐全,要配备相应的泵站及潜水泵,方便每个池塘用电,以便于及时处理池塘低氧情况和确保足够供应越冬水。
4、池塘进水需要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之后才可以进水,用150目的网袋即上水线主管和各池进水管各套一层网袋进行双层过滤,以避免桡足类、杂虾枝角类等浮游动物进入越冬池造成不必要的危害。
通常情况水深1.3--1.8m,但是最适宜水深为1.5-1.6m。如果水太浅,将会导致封冰后冰下的水体较少,容易缺氧;如果水位太深,太阳光线不可充分的照射水体,将造成溶氧分层,容易导致底部缺氧。
5、在投放河蟹之前5天,要对越冬池里的水体进行消毒,每亩用25千克的漂白粉彻底消毒。
6、合理的控制放养密度,每亩可放500-800斤的性成熟河蟹,为了避免河蟹在岸边长时间的爬行,导致体力过度消耗和遭到日晒而死亡,因此可以直接把河蟹放入水中。
7、为了帮助入池早而导致体质较弱的河蟹顺利越冬,需要暂养育肥,水温在8℃以上时,应按照每天池内河蟹重量的2%适量投喂小鱼虾或者煮熟的玉米小麦等高能的饵料,并且要投放到水岸线的地方,防止气温骤降导致河蟹吃不了饵料而使水体腐败缺氧,8℃以下的时候要停止投喂。避免越冬池有花盖、溃烂、残缺河蟹和弹簧腿等病蟹进入。
8、封冰后应定期监测越冬池的水深、监测频率为15天一次,主要检查水的透明度以及氨氮含量、PH值和池底溶解氧等,也需要检查浮游动植物的组成情况。1月份进入寒冬期,这时候监测的周期应调整为每10天监测一次。
9、越冬期需要控制的水质理化和生物指标。水中溶解氧应该要大于4mg/L,小于20mg/L。氨氮含量要小于1mg/L,ph值控制在7.0-8.5之间,盐度含量低于5,水深1.2--2.0m左右,水中桡足类和枝角类微生物的总量要小于50个/L。
三、河蟹蜕壳期的管理要点
1、合理投喂
(1)河蟹在生长阶段时要拖尾高蛋白、营养较全面的优质饵料,这样才可以将基础打好,为后期的快速生长奠定基础,幼蟹在首次蜕壳时,需要充足的原因和能量去完成蜕壳,以免导致蜕壳不遂。、
(2)这首要多拖尾动物性的饵料,以鱼粉、豆粕为主,这样诱食性强,能促进幼蟹开口摄食,确保其生长发育,减少蜕壳期时幼蟹互相残杀的现象,提高蜕壳率。
(3)投喂时间通常在下午4-8点,这时摄食量大,投喂量为河蟹总体重的1%-3%左右。
2、补钙
(1)在河蟹蜕壳是,它的头部和胸腹部之间的钙物质会溶解,然后将旧的壳撑开,新的壳会生长出,这时会大量的吸水,将身体撑满,同时会在水体中吸收大量的钙,使得新生壳钙化,确保新壳的硬度,起到保护作用。
(2)如果这时水体的钙物质保证,新生壳会钙化困难,极易导致蜕壳失败,或者蜕壳后河蟹极易死亡。所以这时要做好水体的补钙工作,可以在水体加入钙、镁、磷、钾等微量矿物元素,促进蜕壳,使得新生壳迅速钙化。
3、消毒改底
(1)养殖池内因为投喂不当,导致非常多饲料没有被吃完,饲料在水体腐败变质,滋生细菌,或者是养殖池有残留的农药,随着水面上升,毒素会逐渐进入到水体中。
(2)而河蟹在蜕壳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养分,正是虚弱期,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感染病害会在中毒,都会导致其蜕壳失败或死亡的现象。
(3)所以要做好消毒灭菌的措施,要定期的改底一次,通常7-10天进行一次,在蜕壳前要消毒一次。
4、稳定水位
(1)当大量的河蟹进入到蜕壳期后,需要保持水位的温度,通常不需要进行换水,以免惊吓到河蟹,导致蜕壳失败。
(2)非常多的养殖户在河蟹蜕壳前,会进行换水或冲水,这样会刺激到蜕壳,不宜推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