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,叶面出现鲜黄色夏孢子堆
症状:发病初期时,叶面出现鲜黄色、小长条状的夏孢子堆,且孢子堆逐渐增多,平行于叶脉。后期表皮破裂,出现锈被色粉状物。
防治方式:选择高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种植,合理把控播种时间以及播种密度、播种深度,播后加强水肥管理,增强小麦抗病能力。发病时,可喷施戊唑咪鲜胺、塞弗氟环唑、吡唑霉菌脂、苯甲丙环唑等药物进行防治。

一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
1、发病初期,在叶片上会出现鲜黄色夏孢子堆,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,夏孢子堆逐渐增多。

2、在叶片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,鲜黄色,椭圆形,与叶脉平行,且排列成行,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,呈虚线状。

3、后期表皮破裂,出现锈被色粉状物。用手一摸病斑,就在手上留下像铁锈一样的锈粉。

二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条件
1、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。
2、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。

3、3-5月的雨量,特别是3、4月的雨量过大。
4、早春气温回升较早,年前播种较早。

三、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式
1、品种选择
选择高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,比如菏麦29、周麦30、临麦9号等。

2、田间管理
首先是播种时间,不要过早或过晚;其次是播种密度,并不是越多越好,通常一亩地播种30斤左右即可;再者是播种深度,正常情况下,播种深度3-5cm即可;最后是播后管理,做好水肥等管理工作,以提高小麦抗病性。

3、用药防治
防治小麦条锈病药剂可选用戊唑咪鲜胺、塞弗氟环唑、吡唑霉菌脂、苯甲丙环唑等药剂,一般提倡用复配药剂,防治效果较好。

四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
1、品种因素: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,品种特性退化,抗病抗锈能力减弱。
2、菌源因素:冬孢子、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。

3、栽培管理:土质黏重、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;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,以及栽植过密、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;植株生长柔嫩、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。
4、温度: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-25℃,叶锈为15-22℃,条锈为9-16℃。在春季通常条锈病发病最早,叶锈病次之,秆锈病最迟。

5、湿度:结露、下雨和降雾都有助于锈病发生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