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绢病的发生原因,越冬的病菌会从表皮或伤口处感染植株
发生原因:白绢病的病原体为齐整小核菌,其萌发适宜温度为30℃左右,适宜ph为5.9,且光照可促进菌核产生。因此高温湿润环境下,白绢病发病概率较高。
发生时间: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,7-8月份气温升高至30℃时达到发病高峰期,9月下旬停止发病。
传播途径:近距离传播依靠田间流水或昆虫,远距离传播依靠带病苗木。
一、白绢病的发生原因
1、白绢病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根茎部,病原体为齐整小核菌,其适宜温度为30℃左右,温度最高不可高于40℃,最低不能低于10℃;适宜ph为5.9左右(ph在1.9-8.4之间均可以生存),并且光照可以促进产生菌核,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-6年,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。
2、白绢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或者是病残体上越冬(大部分分布在1-2cm的表土层中),等到第二年温度适宜时,菌核萌发,产生新的菌丝体,然后从苗木根部或根茎部位的表皮或者是伤口处浸入感染植株,使得植物的皮层逐渐变成褐色坏死,从而影响植物对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,导致植物生长不良。
3、白绢病菌喜欢高温、湿润的环境,所以在大多数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,7-8月,气温上升至30℃左右时达到发病盛期,9月下旬停止发病。
4、传播途径:近距离传播主要是依靠土壤间的流水或者是昆虫进行传播,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依靠带病的苗木。
二、白绢病的防治方法
1、圃地选择
育苗地要选择土壤肥沃、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土地。与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。
2、深翻改土
花生收获前,清除病残体。收获后深翻土壤,可减少田间越冬菌源。在花生播种前用优质拌种剂拌种,下雨后及时排除田中积水。
3、冬季深耕
感病苗圃地,每年冬季要进行深耕,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,清除浸染来源。
4、药物防治
在发病初期可用绢遁稀释800-1000倍或丰洽根保600-800倍或用1%硫酸铜液浇灌病株根部或用25%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g,加水50kg,浇灌病株根部;也可每亩用20%甲基立枯磷乳油50ml,加水50kg,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。